目前,我国约有1.2亿人饱受慢性肾脏疾病的困扰,其中最常见的是IgA肾病,占慢性肾脏病的30%~40%。患者往往是青壮年,如不尽早治疗,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严重的尿毒症。但IgA肾病一度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曾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近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颁发给《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该项目由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牵头完成。团队历时20多年,完成了“中西医结合理论、辨证、治则、新药研制”的全链条创新,为中西医结合的相关学科提供范例,其学术价值及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国内外公认。
“百姓需求是实践方向”
IgA肾病是由于免疫球蛋白A在肾脏中沉积,引发肾脏损伤所致,最终会使肾脏失去功能,缓慢进展为尿毒症。有数据显示,IgA肾病是我国尿毒症的首位病因。
陈香美说:“由于初期病情不明显,很多人都是在上大学、入伍,做体检时发现的,不少人在发现时已经到了终末期。而且,IgA肾病的进展机制和中医辨证认识不统一,中西医临床诊疗不规范,长期以来缺少特异性的诊治手段。”临床实践中,很多IgA肾病患者是“既看中医又看西医”:在西医院做完有创性的肾活检,再跑去中医院开药调理,却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还浪费医疗资源。
“如能尽早治疗,很多人不会走向尿毒症。百姓需求是我们实践的方向。”作为中西医学会会长,陈香美牵头集合多名老中医及优秀中青年学者,希望开辟一条中西医结合的IgA肾病康复之路。
为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重点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与支撑计划项目、“863”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21项课题资助下,解放军总医院、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7家单位合作攻关。
源于中西医,高于中西医
“西医临床病理如何改变,中医在证候学上有哪些变化,中医和西医各说一套理论,到了临床,患者不好理解,也影响医生决策。”陈香美介绍,“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西医的病理加中医的辨证体系,将中医整体观融入西医临床实践,提出治法治则,同时用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传统医学理论,用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中医药疗效,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新药与创新治疗技术,显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中医在《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脏受到损害的时候就叫做“肾风”。项目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首次提出IgA肾病“风邪扰肾、致虚、致瘀、致毒”的生物学机制:“风邪扰肾”对应的生物学机制为免疫炎症,“致虚”对应的是细胞活化、损伤,“致瘀”则是系膜增殖和血管硬化。
如何证明这些理论?项目组创建了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等研究IgA肾病进展机制的实验技术平台,证实了上述生物学机制。同时,最早提出IgA肾病的中医证候数据元,并通过2164例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创建了中医证候、西医临床、病理与生物标志物四位一体的生物信息资源库,形成规范的诊断基础,实现了中医证候的客观量化评价,首创IgA肾病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评估体系。
基于该评价体系,项目组揭示了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宏观与微观对应关系,首次提出IgA肾病虚证的4种证型,发现IgA肾病以气阴两虚为主,并实证该病以血瘀、湿热证多见;发现IgA肾病证候演变规律是肾虚、瘀痹、溺毒全面阐述本虚标实的内涵。
据了解,这些成果被国际教科书和国际指南采纳,入选全球在线课程,并推荐为必读论文。项目组筛选出的反映IgA肾病证候演变的生物标志物,得到国际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权威评级和评价机构F1000的推荐,并受邀撰写英文专著。
全链条创新走向国际
弄清了发病机理和诊断,如何治疗?陈香美说:“我们认为,必须预防和干预并重。”对于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项目组提出了基于IgA肾病创新理论与中医证候的益气补肾、化瘀、祛风除湿五型分治,多种组合的中西医结合序贯方案,并对中药复方(肾华、复方积雪草等)开展国际注册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方案比国际指南推荐方案的疗效高20%~26%。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牵头制定了辨证分型实践指南和12项IgA肾病中西医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并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荐,推进IgA肾病临床诊疗规范化和同质化,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让数千万患者受益。
项目组还建立并推行了“理论、诊疗、产业化”的转化应用新模式,研发出具有清利湿热功效、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创新药物黄葵胶囊,并联合制药企业,实现了黄葵胶囊大品种及其产业化。联合团队组织开展了“黄葵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414名患者治疗24周后,黄葵组24小时尿蛋白下降率明显优于国际指南推荐的氯沙坦,且安全性高,可长期服用。这一结论发表在著名肾脏病期刊《美国肾病杂志》上。在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资助下,启动了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06家三甲医院的4000名受试者参与,验证了黄葵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创建了黄蜀葵花国家质量标准。黄葵胶囊获得国家新药发明专利和新药证书,并列入基本用药目录。目前,该药覆盖全国5000余家医院,近3年累计销售十余亿元。
与此同时,项目组也获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医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57篇,SCI论文126篇。被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等他引3558次,被《自然综述》系列作为亮点介绍,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