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5日发布《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14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7%。,婴儿死亡率由2013年的9.5%。下降到2014年的8.9%。,孕产妇死亡率由23.2/10万下降到21.7/10万,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居民年均就诊5.6次
医疗服务利用增速趋缓
根据《公报》,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7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9亿人次(增长4.0%),低于前5年8.3%的年均增幅;入院人数为2.04亿人,比上年增加1226万人。居民年均就诊次数由2013年的5.4次提高到2014年的5.6次。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
2014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5人次、住院2.6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8人次、住院2.7床日。与上年相比,医院医师日均担负工作量略有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指出,我国医疗服务利用有所增加,但增速趋于平缓。原因之一是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筹资水平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获取医疗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利用的增速将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不会大起大落,否则政府和公众都承受不起。
基层就医比重下降
分级诊疗有待配套政策支持
《公报》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由2013年的59.1%下降到2014年的57.4%,医院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重由2013年的37.5%提高到2014年的39.1%。医院门诊量增速快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专家分析,基层就医比重下降,分级诊疗实施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首先是基层没有真正强起来,基层医务人员水平、服务能力尚未得到根本提升。其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还未调动起来。再次,大医院的逐利机制还未破除。第四,医保支付能力的增强,增加了病人获得更多、更高层次服务的可能性,但报销政策并未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最后,医保政策还未对医疗服务行为起到有效调控作用。
药占比降 耗材检查费涨
控费应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公报》显示,2014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20.0元,按可比价格上涨4.5%(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7832.3元,按可比价格上涨3.2%(涨幅回落1.3个百分点)。2014年,各级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门诊费用上涨5.1%,涨幅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二级医院0.8个百分点;三级医院住院费用上涨3.2%,涨幅下降1.6个百分点,高于二级医院0.3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上涨5.9%和7.0%。2014年,公立医院门诊病人费用中,药费占48.3%,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住院药费占38.3%,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但耗材检查费有所上涨。
代涛分析称,公立医院病人费用涨幅下降,与国家实行控制医疗费用的措施以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有很大关系,但是耗材上涨应引起高度关注,在公立医院逐利性未破除、科学补偿机制未建立的情况下,取消药品加成之后,费用必然会向耗材和检验检查项目转移。政府应采取相关举措,控制耗材检查检验费上涨,“不要按下葫芦浮起瓢”。
多元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医院发展应告别粗放模式
《公报》显示,到2014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1432个,比上年增加7034个。其中,公立医院13314个,民营医院12546个。民营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的比重由2013年的15.6%提高到2014年的16.8%,民营医院床位增长速度(17.1%)快于公立医院(6.7%)。非公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由2013年的22.3%下降到2014年的22.1%,民营医院住院量占比由2013年的12.1%提高到2014年的12.7%。
近5年的《公报》显示,我国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在2012年达到90.1%的最高峰之后,连续2年下降,2014年下降到88%;而患者平均住院日也从2010年的10.5天减少到2014年的9.6天。
代涛提出,不应该过分追求社会办医的床位数、服务量等绝对比例。应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层次水平更高、服务能力更强、更有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
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表示,近年来,政府通过减少住院天数,有效提高了医院的病床周转率,未来随着对患者住院天数的要求和限制,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还会进一步下降,这也意味着医院粗放式发展、简单规模扩张的年代已经结束,必须向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转变。
民营医院同样面临着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型的问题,其床位使用率从2010年的59%持续增长到2013年63.4%的最高峰以后,去年回落到63.1%,而且患者的住院天数没有过多减少。民营医院必须通过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转变经营理念才能面对新的发展趋势。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