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丹江口市第一医院!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疾病预防 >> 正文
疾病预防
盯紧这个“沉默的杀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8 点击量:

静脉血栓栓塞症被称为心血管“沉默的杀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约60%的静脉血栓栓塞在患者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发生。不久前,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心建设,记者前往该院一探究竟。

  院内防治形势严峻

  “抱歉,我得先接个电话。”采访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省肺血管联盟主席应可净教授接到一通电话,神情立马紧张起来。“这个病人就是急性肺栓塞,我们昨天半夜还在商量治疗方案,这是关乎性命的事,容不得耽误。”应可净说。

  浙江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教授介绍,静脉血栓形成后,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严重的将危及生命。“临床上诸多科室的患者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约80%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临床上是无症状的,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一旦发生,致残致死率高。”

  据了解,院内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是导致医院内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积极有效的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规范诊断与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病死率。应可净说:“我国缺少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相关的数据采集,缺少医院层面系统性的标准规范,同质化和规范化亟待加强,防治能力有待提高。”

  多方联动很关键

  2018年,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实施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并由专家管理委员会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心建设标准(暂行稿)》。《标准》指出,深入开展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需要医院领导、医政管理人员、全体医护人员重视与参与。医院应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由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诊疗科室共同参与,开展联合例会、查房、会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等。

  “多方联动很关键。”应可净表示,“全体动员、多科合作是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的保障。首先应重视医院管理层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管理层的正确决策是防治工作的强劲推力。”对此,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兼医务处主任刘鹏教授深有同感:“只有院领导足够重视,医院建设才有可能达到国家级水平。”

  据了解,浙江省在医院层面成立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委员会,具有一票否决权,由院领导直接领导,以便调动医院整体资源,提供人财物保障。同时,各大医院均组织多学科专家成立院内快速反应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和具体分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与药物政策处处长俞新乐介绍,浙江省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技术已从省级医院覆盖到市县级医院,院内预防措施及规章制度建立、患者宣教等工作正逐步推进,未来将把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建设纳入全省医疗质量安全评审内容。

  信息化技术是“马达”

  “防治体系信息化是评估、预防、诊断、治疗与质控的关键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务科科长、肿瘤外科副主任陈文杰介绍,该院是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着力打造静脉血栓栓塞症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抓取、分析、质控、随访等功能,分析中高危患者数据、规范管理,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该院已对所有入院患者实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等级确定个性化防治方案。近一年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信息上传率已达100%,各类护理数据单均实现电子化,住院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医院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一定要跟上,可大大减少患者诊断工作量,实现防治工作的全程化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可追溯的特点,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建议,可实现风险提示、预防、治疗的自动提醒并追踪实施情况。”刘鹏说。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沙陀营路32号 电话:0719-5223165 传真:0719-5223299 邮编:442700
丹江口市第一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7003703号 鄂公网安备 42038102000231号
Copyright © 2009-2010 DanJiangKou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