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召开的第五届全球儿科儿保共识大会,共举办60多场学术演讲,涉及小儿呼吸、神经、心血管、新生儿等10多个领域。现请参会专家介绍其中的学术精华与同道分享。
新生儿心电图可筛查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教授 张艳敏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风险人群,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潜在风险患者是降低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心电图筛查是早期发现长QT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手段。
长QT综合征是指在心电图上表现QT间期延长,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导致晕厥、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分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及获得性长QT综合征。先天性长Q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所致,目前有12个亚型,LQTl、LQT2和LQT3此三型LQT患者占LQTS患者的90%以上,心电图检查和致病基因检测是诊断的主要手段。药物引起的长QT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获得性LQTS。通常与抗心律失常药、抗组胺药和抗精神病药有关。这些药物被证明通过延长QT间期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疫苗或是解决抗生素耐药的有效途径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 孙 新
来自以色列Soroka大学的Beer Sheva教授提出疫苗接种可以减少因广谱耐药菌引起的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病毒感染(如流感、轮状病毒),进而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因此提出疫苗是一个解决抗生素耐药的有效途径。
美国IBERO新生儿学会主席Augusto Sola教授则介绍了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中的重要性。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先心病新生儿的死亡率。目前脉搏氧饱和度监测(SPO2)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SPO2监测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可行且合理的检测方法。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其在筛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灵敏度要高于产前筛查和临床检查,因此是一个预测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指标。
亚太儿科主席Zulkiflil Ismail介绍了百日咳的诊疗现状和最新进展。百日咳是主要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自全球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百日咳疫苗非常有效地控制了百日咳的流行。但近年来,百日咳的发生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且百日咳的病死率在发达国家呈上升趋势。百日咳的流行,已从过去的儿童—儿童传播模式变为如今的青少年/成人—新生儿/儿童的传播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接种疫苗仍然是目前预防百日咳发生的最主要办法。
以色列Ariel Katz教授介绍了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诊断进展,认为目前诊断OSAHS最可靠的依据是多导睡眠监测仪,而正压通气和手术治疗是治疗OSAHS的主要方法。Ariel Katz教授提出对OSAHS患者术后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新介绍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IFN-α1b注射药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I类新药,已经在国内儿科领域广泛应用20余年,积累了大量文献和临床经验。国内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显示,IFN-α1b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和病毒性肠炎等疗效好,具有靶向性、安全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经皮氧饱和度能监测早产儿视网膜病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刘 俐
以色列Shaul Dollberg教授对窒息新生儿的亚低温治疗做了综述。根据目前国际CoolCap trial、TOBY trial等多项亚低温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合他自己的个案经验,提出了轻、中、重三步脑电图判断及MRI检测,指出需进一步研究治疗的开始、持续时间及复温率等。
Augusto Sola介绍了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方法。他从氧可能的健康危害、氧离曲线与氧饱和度监测的意义,以及近年关于早产儿不同氧饱和度的目标研究,提出早产儿用氧维持经皮氧饱和度不能高于95%,也不能低于85%,究竟维持SO285%~89%还是91%~95%的氧饱和状态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刘俐介绍了中国西北地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情况和首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西北地区孕妇产前检查率低、检测不完善;剖宫产率,尤其选择性宫产率较其他地区高;产前激素促胎肺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及INSURE技术的运用率低,二级医院较三级医院更差。所有这些与中国西北地区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有关,需要政府加大西北地区医疗投入,将表面活性物质纳入医保范围,提高西北地区的医疗水平。
新生儿脑梗死发病率有增加态势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李占魁
关于脑梗死,过去认为新生儿极其少见,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增加态势。
新生儿脑梗死最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区域,多为单侧受累,左侧较右侧更常见,磁共振成像上常见左侧颞、顶、枕叶受累。
新生儿脑梗死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多与源自颅内或颅外血管、心脏或是胎盘的血栓栓塞相关。产前和产后的几天对母亲和婴儿来说是一段特殊的脑梗死危险期,可能与这段时期凝血机制的活化相关。产前高危因素包括:先兆子痫、初产、不育症、羊水减少、绒毛膜羊膜炎、延迟破膜、胎动下降、第二产程延长、胎心异常、宫内生长受限。产时高危因素:急症剖宫产、胎头吸引、5分钟阿氏评分7分、经历出生复苏等。产后高危因素:先天心脏病、感染、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他高危因素:母亲吸烟、药物使用、社会地位及经济条件不高等。近年来研究显示,出生窒息与新生儿脑梗死并无显著相关性,而宫内感染则是导致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新生儿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惊厥发作、呼吸暂停、嗜睡、肌张力降低、喂养方面的异常或无表现。影像学诊断首选MRI:T2部位呈现明显的高信号,T1加权呈现低信号或并不明显。弥散加权成像病变区呈亮白高信号。
治疗原则:控制惊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新生儿不主张抗凝和溶栓。预后: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其远期预后较成年人及年长儿乐观得多。
发育异常儿童要加强早期临床检查
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教授 杨 琳
巴黎狄德罗大学Philippe Evrard教授对欧洲多个国家关于特殊教育与儿科康复的现状进行比较,提出对特殊儿童应进行早期教育及早期干预。他强调,大约有7%~10%具有发育障碍的儿童早期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早期诊断及干预对发育存在异常的患儿预后有促进作用,因此,更应重视早期临床检查。
健康报